02′38″

视频 | 疫情防控关键期 如何留住人、过好年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1-28 01:11

1月28日,一年一度的春运正在拉开大幕,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就地过年到底是不是强制性措施?低风险地区群众还能否回家过年?引发广泛关注。


多部门首次倡导“就地过年”


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部门1月27日明确表态,就地过年的政策是分级分类的,各地方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



在1月2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强调,有的地方还采取“一刀切”措施,这是坚决不允许的,不能阻断人员出行、返乡,要给人民群众多些保障、多些便利。


同时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1月27日再次明确表示,“就地过年”政策是分级分类的。其中,高风险地区群众“均应”就地过年,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低风险地区则是“倡导”群众就地过年。


对这份分级分策的就地过年政策,上海交通大学-耶鲁大学卫生政策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大海表示,我国目前冬季疫情零星反复,这份分级分策的相关政策,不会加剧春节期间人员的流动,也会相应减轻疫情防控压力,彰显了中央合理科学防疫。


倡导“就地过年”如何体现城市智慧?


不过,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却出现了“加码”苗头。比如,山西多地不管高中低风险分级,一律对挂有河北车牌的车辆劝返。再比如,一些省份不论农村、城市,一律要求返乡人员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并每7天测一次核酸。



“看似多要求,实则设置障碍”这是网友对这一现象的热议。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当前疫情防控压力依然相当严峻。基层作为防控第一线,本应“冲在最前面”,但一些地方碍于资源、权限等条件的束缚,做出硬性、强制性措施,反映了某种基层治理困境。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的做法比较值得称道:比如浙江省把省内农村地区按红、黄、蓝三色区分,结合回乡人员数量和来源地进行区分和动态调整。贵州省对返乡的农村户籍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补贴政策等等。



马亮坦言,优秀的地方学习经验有一点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总的防疫原则是做到科学防疫,做好精准防疫,配以人性化服务。同时更多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发挥防疫策略。


鼓励就地过年 地方轮番放“大招”


要让在外拼搏了一年的打工人,安心留在原地过年,不能依靠一刀切式的强制措施,而是要通过合理有序的引导和实实在在的举措来留人。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份倡议“就地过年”,并且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发红包、给补贴、免流量、送积分等等,可以说是各出奇招,“花样”留人。



比如浙江义乌市发布了17项留人过年政策,涉及消费补贴、房租、就医减免、就业保障等方方面面,可谓诚意满满。


不止义乌,江西南昌、安徽合肥、江苏溧阳、福建泉州等多地,都已出台政策,向留守人员发放春节红包、补助补贴。不少企业也积极响应,拿出真金白银,用“薪”留人。


对此,马亮认为,花式留人政策打出了一套套政策组合拳,希望大家能就地安心过年。相比返乡过年,就地过年的挑战也不小,除了物资保障以外,各地还要更多考虑用工政策的配套,比如春节过后如何错峰休假等等。各地政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让大家“一动不动”。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郝苗苗)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