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2″

视频 | “爱因斯坦的脑子”热卖 情绪价值成商品?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1-12 17:08

近年来,虚拟商品走红,成为部分消费者青睐的商品之一。在某电商平台公布的《2023年度十大商品》榜单排名中,“爱因斯坦的脑子”作为虚拟商品首次入选该电商平台年度榜单。那么,“爱因斯坦的脑子”究竟是什么商品?买了又有什么用?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爱因斯坦的脑子”作为关键词搜索发现,销售此商品的商家不在少数,大部分的商家都是把爱因斯坦头像的图片挂在商品页面上,标价均为几角钱,不同商家的月销量也从个位数到五位数不等。其中一家店铺的月销量甚至超过了10万单,以售卖单价0.5元计算,这家商铺的出售“爱因斯坦的脑子”的收入就超过5万元。


在商品提问区,诸多网友问道:买了真的会变聪明吗?得到的回复是:会变聪明的。对于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是如何让消费者变聪明?店铺客服则会回复称:该商品是虚拟物品,无需物流发货。拍下后自动长到你的大脑上,点确认收货就能见效。



一名售卖虚拟商品的商家告诉记者记者,据他观察,消费主力军是学生,甚至有北京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曾在他的商铺里购买过“爱因斯坦的脑子”这类虚拟商品。销售高峰期集中在学期末。这位商家表示,年轻人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本质上是考前给自己加油打气。除了让人“变聪明”的大脑,记者在多个平台看到,类似“恋爱脑、社交脑、搞钱脑”等虚拟产品在商家的包装下也层出不穷。此外还有虚拟蚊子、虚拟大象和家养鸡等多种虚拟商品,不过,这些虚拟商品都需要下单后自行想象效果。



也就是说情绪化的虚拟商品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爱因斯坦的脑子”并不能让你变聪明,也不会提高成绩。既然如此,为何年轻人还是愿意相信并下单呢?今天上午,东方卫视记者采访了一名曾经购买过虚拟商品的大学生,她表示自己购买这类虚拟商品的初衷就是抱着一种期待,比如说自己曾经买过一单“马克思的脑子”,当时就是希望能在期末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虽然自己也知道要提高成绩是要靠自己努力,但买了“马克思的脑子”对自己最大的帮助是复习的时候更自信了,可以调节考前紧张的情绪。这位大学生还告诉记者,在他的同学中,这类提供情绪价值的虚拟商品很流行,他身边很多同学都买过,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过这类话题。



对于此类虚拟产品的走红,也有人表示无法理解。一位高级中学教师就表示,通过购买这种虚拟商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是没有实际意义,不如自己真正付出行动。调整自己的认知或从真实生活中寻求社会支持、培养自己的能力。目前,网上售卖的在线陪唠嗑、陪吐槽、骂醒恋爱脑、好运喷雾、转运锦鲤等虚拟商品,乍一看非常荒诞无厘头,主打的就是“一个敢买,一个敢卖”。但那些数字可观的消费数据却似乎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开始通过虚拟商品为个人情绪买单。


不过,有质疑的声音人认为,购买类似于此种虚拟情绪商品约等于交智商税。也有人称,这未必是以冲动为特点的情绪型消费,更多是跟解压经济、悦己型消费有关,属于为情绪买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情绪商品市场持续扩大,维护市场的有序性尤为重要。江苏消保委就曾发文称,商品可以虚拟,但规则不能缺失。虚拟的商品虽然能够带来精神上的舒缓,但在现实中仍然要受到法律的诘问。



此外,我国《广告法》也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过,以“爱因斯坦的脑子”为代表的虚拟商品,因其商品特点,只有以假乱真。一本正经地宣传 本身做不到的增长智力、转运等效果,才能让消费者买单。所以,商家在对此类产品进行宣传的手段游离于法律规定之外。


虽然情绪价值成为商品,带来了商机,也凸显了消费活力和经济稳步提升的潜力。但虚拟商品热销背后存在的风险该如何监管?对于当情绪价值的获取需要通过消费来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绪又该如何得到更好的安抚?对此,特约评论员谷松今天在接受东方卫视采访时表示,其实大家明知道虚拟商品并不能帮自己真的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困难,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并下单呢?其实只是为了寻找寄托、缓解焦虑、放松宣泄。因为在与陌生人的聊天互动里,人们那些微小的、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情绪,可以被看到、被接纳、被回应、被理解。哪怕只是为了一瞬间的开心和满足,但当压力得到了释放,情绪也就有了宣泄的出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花钱取悦自我,为幸福感、满足感和仪式感而付费也是无可厚非的。



特约评论员谷松同时表示,这些情绪化的虚拟商品广受欢迎,背后既有平台的推动,也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特有的消费偏好,积极寻求自我调适,重视情绪疗愈成为他们应对内心挫折的新思路。但我们也看到商家在电商平台销售此类虚拟产品确实也存在监管上的漏洞。首先,平台对这类商品没有严格的规范,导致部分商家可能存在虚假宣传。虽说是虚拟商品,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娱乐,但也应遵循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谷松建议,平台要对商家进行规范,要求商家在销售此类虚拟产品时,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并注明这些产品仅供娱乐;而商品的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则应在商品详情页充分披露。对于特殊商品,如虚拟商品,需要明确说明商品的性质、使用方式、风险等信息,以便消费者做出知情选择。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彭晓燕 陈昱卉 翟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