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见怪不怪? 大学有偿替课“产业链” 病相报告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施蒙纳

2016-11-16 16:32

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一节课20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替课现象,从前几年刚刚见诸报端,到如今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校园中的灰色产业链。甚至衍生出了拿快递、拿饭、替考、替党课、替早操、代跑等业务。而其中,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栓在产业链上的,都是大学生。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对于学生来讲,出勤率和日常学分息息相关,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而对于高校老师来说,学生的出勤率也是学校对教职员工的重要考核标准。两者成为有偿替课形成的关键链条。



考研、找工作、谈恋爱、玩游戏、枯燥没兴趣……学生花钱找人替课的原因五花八门。点名、签到、刷二维码、刷脸……近年来,高校老师也是使劲了浑身解数来见招拆招。面对这样"猫捉老鼠"的尴尬局面,公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大学生不懂事,父母出钱供其念书,学生却花钱找人替课。这不仅是欺骗学校和老师,更是对不起父母和自己。长此以往,还玷污了牙塔里的纯洁氛围。然而细想,抨击有偿替课灰色产业链,板子打在大学生身上就够了吗?



11月15日的《自媒体联播》栏目,请来了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马威、大学生蒋贝妮,以及评论员、专栏作家张经纬,一起来聊聊有偿替课这个话题。



为什么大学生爱翘课?



如今还在上大学的蒋贝妮坦言,自己翘过课,身边也经常有同学翘课甚至找人替课。不去上课的原因也有很多。“老大难”问题就是早晨起不来。另外,老师上课枯燥,以及临时想打游戏或者出去玩,都会成为当下学子翘课的原因。


评论员张经纬认为,从中学到大学,学生族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过渡,一下子放松下来了,这是客观因素。另外一方面,大学里的课程,特别是大课,往往是一个老师对着一百多个学生。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之间,互不熟悉,彼此之间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反正这个老师我可能就上这么一个学期,下学期可能就见不着了。或者对那个老师来讲,这么一百多个学生,名字和脸根本对不上号。双重因素印象下,双方都没了这份课堂上的归属感

怎么看待“有偿替课”现象?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马威对“有偿替课”现象表示惊诧。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首先从学生角度,就反应了他不知道自己到大学里应该干嘛的;其次,也体现出老师也不知道自己在上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另外,学校也不知道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啥,所以整个是一个非常畸形发展。


张经纬对马威老师的观点做了补充。学生之所以对某门课显得无所谓,一部分原因也许并不知道这门课自己是用多少钱买过来。这就说明了,中国现在的教育,没有建立起国外那种明确的学分制。也就是上一门课,这么一个学分,是和我的学费投入一一对应起来的。我们的做法往往是,统一交了一笔学费之后,学校安排几门课程,学生照单全收。师生双方都不明确责任和义务。所以,替课就很容易发生。

大学还需要保姆式班主任吗?



马威认为,虽然“逃课”、“替课”等事件频发,但大学不应回归中学的保姆式管理。因为大学这个阶段,学生在学习自我支配的过程中,可能会犯各种错误。但如果我们现在还像高中一样,对他进行严格要求,将来他们进入社会了,同样可能犯错。所以说,如果替课事件在大学发生了,就在大学解决就好了。千万不能去要求大学生的辅导员也跟高中班主任一样,对学生进行严加看管。


张经纬对马威的观点表示赞同,如果回归保姆式管理,完全就是历史的倒退。因为毕竟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他有自己的社会意识。让他来选择上课或者不上课,甚至接受替课被查的处罚,都应该由他自己来承担。

“有偿替课”让我们该去反思什么?


网络调查显示,有将近52%的网友承认自己有过大学逃课的记录。这个数据在现场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马威用“震惊”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而正在大学就读的蒋贝妮则觉得十分正常。



正是大学生对逃课的习以为常,催生了有偿替课这门地下产业。张经纬表示,如今,有偿替课已经像外卖APP那样可以预定服务了,这难免让人紧张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学生和学校,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大家应该重新反思双方的关系了。因为如果听之任之,“替课”也许就会发展成“替考”,或者是更严重的金钱交易,并早早地把一种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超乎诚信的价值观,植入年轻人的思想中。


 
【视频】侃爆朋友圈:高校替课竟成为灰色产业链


(编辑:超慧)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