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4″

视频 | “弱有所扶”的上海实践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奇越

2019-05-02 17:13

5月1日,《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正式实施,这是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上海,为各类处于生活困境的群体托底的重要法制保障。事实上,近年来,上海已经形成了"9+1"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编织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救助网络。



家住浦东新区汇佳苑的张老伯几年前患了脑部肿瘤,手术后生活一度无法自理,像这样走出家门迎接客人,在以前简直难以想象。“当时肌肉萎缩了,腿这么粗 我想睡在病床上不行。”



由于行动不便,每天往返医院进行康复训练非常辛苦,拥有一台家用小型康复器材成为了张老伯的心愿。一次居委社工上门,通过街道"微心愿"平台为张老伯"许下心愿",很快,就有一家社区企业认领了心愿。得益于这个捐赠的康复器材,两年来,张老伯的行动能力大大改善,如今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心愿:成为下一个许愿者的圆梦人。

汇佳苑居委社工站站长方磊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爱心的传递,上一期的许愿人,也许就是这一期的认领人 。


微心愿平台上还不断有心愿发布,但大多数都会在短短几天内被认领。自2014年7月以来,浦东新区在沪东新村街道试点,已先后开展了8季"微心愿"征集和认领活动,共实现心愿近1000个。

沪东新村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佩丽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融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社区的各项工作中来。


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9+1"的社会救助体系,其中"1"专指社会力量参与。家住静安区高荣小区的沈老伯患有糖尿病,心脏和身上有多处支架,视力也很不好,住了几十年的老宅因装修陈旧、杂物堆放等问题,对老两口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但由于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医药费支出,对于房屋修缮力不从心。“以前不扶住要摔跤,因为路窄,很暗的,吃饭什么的菜也看不清楚。”“房屋修缮,一个是精力,一个是经济。”

去年,静安区一项名为"桥计划"的多重需求家庭综合服务项目,通过社会组织为沈老伯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架起桥梁,专业评估后发现,房屋内还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因此为他们制定了一对一的改造方案,如今屋内整洁明亮,焕然一新。



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项目主管薛俊杰表示,政府在积极给予帮助,经济上的支持,社会组织的力量,更多侧重于整个功能上的完善 。

"桥计划"在静安区已开展4年,从最初在大宁路街道试点,目前已拓展到全区三个街道。工作中发现,在传统的社会救助中,主要为受助者提供资金和实物的帮助,但现实中许多困难家庭还存在照顾压力、家庭冲突、资源渠道缺乏等隐性的问题和需求,这样的"多重困境家庭"则需要更多地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来实现精准救助。



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沈连心表示,通过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来为多重需求困难家庭来提供正合适的服务。

在《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中,明确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社会救助活动,从而进一步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社会救助服务供给,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需求。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副处长林婕表示,社会力量是政府救助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同时它可以给政府社会救助更加人性化,更加柔和。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表示,把社会力量加入到救助行列,对救助工作更加覆盖到每个个体有很大的帮助,下一步还要继续培育这方面的组织 把政府的救助 和社会资源整合起来。


目前,桥计划项目已经入选全国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并排名全国十佳之首。多年来,像桥计划、微心愿这样,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已经成为上海社会救助工作的鲜明特点。

条例正式实施后,也将为进一步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需求留下空间。让政府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融通,让政府的救助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互补,从而真正实现"弱有所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奇越 编辑:沈佩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