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视频 | 垃圾分类管理,用数据来“思考”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慧莹 顾克军 包钢

2021-03-05 13:37

2019年7月,上海成为中国首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包括无害化处理都是垃圾分类管理中的一个个小目标;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常规化操作中去更高效地接近目标?数字就是最直接的工具。浦东张江镇"一网统管"平台,一个新的垃圾分类管理应用场景上线,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清运、处置、监管全过程。



早晨,干、湿垃圾清运车陆续开进张江镇申城佳苑小区,分好类的垃圾被分头倾倒进两辆车子,完成后,每辆车的环卫工人要在手机小程序中填入当天的清运桶数,并对分类效果进行评价。

环园综合养护有限公司环卫工人徐大峰说:“一眼望过去,垃圾桶表面上就有果皮还有可回收的垃圾的,基本上就属于‘一般’或者‘差’。”



与此同时,申城佳苑小区的垃圾分类信息同步显示在张江镇城运中心的这个大屏上。环卫工人填写的清运桶数,按照干垃圾一桶50千克、湿垃圾一桶120千克,系统自动折算出重量。通过环卫工人打卡,每天,张江地区垃圾清运完成情况的各类参数,包括每个小区的分类质量高下,在这张屏上一览无余。



那么,这些参数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举例来说,按人口、企业总量,区里给张江镇下达的干垃圾每日控制量是199吨,湿垃圾分出量是101吨,干湿垃圾减量的目标完成得如何,通过实际数量和控制指标的对比,就能摸清底数,从而使整改更加"有的放矢"。

张江镇城运办副主任沈展乾表示:“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么我们就要去查找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除了小区垃圾清运,每天两次,环卫工人还要对商铺进行垃圾上门收集,收集中根据分类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数据每月上传一次到系统。

一旦发现这个商铺如果差评次数超过10次的话,系统会(自动)生成工单,然后通过城运派单系统派给城管去上门处置。

末端大数据的海量筛查和分析,其目的都是为了精准定位,及时发现,促成细节的改变。



在城管上门执法中,城管也会及时指出问题,“你们这里的垃圾分类纯净度不够高,你这个湿垃圾有点问题的!”

在垃圾清运之后,就到了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环节,在这里数字化技术也能大展身手。

在城运系统上的大屏上,一位湿垃圾处置场的工人正在将一桶湿垃圾倒入设备当中进行资源化处理。这个大屏可以对这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显示相应的监测数值,一旦这个数值超过临界点,就会自动翻红,然后管理人员的手机上也会收到提示短信。

张江镇城运办副主任沈展乾说,“处置点管理员收到信息后,他就要立刻采取措施去进行整改。”



至此,基于数字化的"一网统管",使得垃圾分类管理能做到前端主动发现,过程中有大数据塑造全貌,末端则通过监管"闭环",让垃圾分类的处置更高效。

正如张江镇城运中心党支部书记张建所说:“我们当初的定位就是流通、共享、实战、实用。”



当然,数字化转型之路,无法一口吃成胖子。张江镇42.9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能够感知城市体征的各类"神经元"布点,还远远不足,使得感知能力偏弱;而又如同这个监控视频中显示,每辆环卫车的车后身都装了监控,用以发现"跑冒滴漏"现象,但由于AI报警技术仍不成熟,发现问题还得依靠人工巡屏。一张网"管"住垃圾的数字化治理之道,还在路上。

浦东新区张江镇镇长王庆觉得,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汇集,不仅打通了信息渠道,解决"盲人摸象"的问题,部门间可以一起协商,一起研判,也解决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本质上就是要实现"经验决策变成大数据决策;浦东是"一网统管"试点起步最早的区域,区级"城市大脑"已经从1.0走到了3.0,开发了近百个应用场景,实现了从单一事项小闭环到行业协同大闭环的转变。不过,真正做到用数据"思考",还有赖于更多数据的汇集、计算模型的成熟以及AI技术的完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慧莹 顾克军 包钢)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