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日本皇室“宫斗大戏”未完待续?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2016-08-11 15:50

七月初,NHK及日本各大媒体突然报道日本明仁天皇有意“生前退位”。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各国媒体震动,周边国家的社交媒体也被刷屏。更令人的吃惊的是剧情的反转:宫内厅深夜召集记者高调否人所谓“天皇的表态”,并宣称天皇不在宫中,而是在神奈川御用邸修养,“身体健康无恙。”时事通信社在稿件里则直接描述记者们质询宫内厅官员的场景。这也难怪,宫内厅因为“欺负”美智子皇后以及雅子皇太子妃早已“臭名昭著”。美智子皇后作为第一位从民间嫁入皇室的皇后而深受日本国民的爱戴,所以曾经以教育之名“欺负”过她的宫内厅在日本国民眼里都是保守的石头脑袋。身边的日本朋友也为此感慨日本皇室在宫内厅的侍奉之下是否有表达自己意愿的自由。甚至有了解日本历史的网友留言说:仿佛看到了新的戊午密敕,武士们摩拳擦掌,大名们蠢蠢欲动,所谓的“尊王倒幕”又一次到来。


生前退位的多种猜测


马上,两种解读充满了国内的社交媒体:一种是明仁天皇以生前退位表示对参院选举和安倍筹划修宪的不满,这几年皇室尤其是明仁天皇与德仁皇太子不断地表达出对战后宪法的尊重和对历史的反省,列岛内外都把此解释为是对安倍自民党的牵制,侠客岛就是此类解读的代表;另一种解读则是纯粹的宫斗:只有独生女的德仁皇太子(东宫)和有儿子的皇次子秋筱宫文仁为了皇位继承而产生的矛盾。


天皇的录像发言后,真相大白:这只看不见的手还是出自皇室和宫内厅。明仁天皇在发言中明确表示了退位的意向,强调了“象征天皇”的意义,潜台词就是对自民党宪法修正草案中改“象征天皇”为“国家元首”的反对,以及生前退位使得天皇成为一个可退休的“职业”,就更不可能成为军国主义的象征。联想起明仁天皇对女性天皇的认可和既往发言中对“象征天皇”的认可(他认为现在的“象征”天皇更符合日本历史传统,而明治维新以来到战败为止的国家元首则非比寻常)。


天皇发言 安倍“懵”了


作为一个世界一流的生物学家,明仁天皇对物种的分类和存续的造诣不可谓不深。所以他对于皇室的延续无论从生物学还是文化甚至政治上都有远胜于其他任何人的考量。加上他对女性天皇的认可,可以判断他的这次发言是对小泉政权以来历代政权的不满,尤其是五年前他就可是对繁重公务颇有微词后,民主党内阁虽然设置了相关审议会开始在探讨女性天皇的可能性,而到了安倍内阁责备束之高阁。这次发言就是忍无可忍的明确证据。反证则是安倍对此发言的回应:不是明确表示对天皇的意愿的理解而仅仅是表示说听到了发言,作为政府会认真考虑等等。

德仁的独生女 爱子公主


明仁天皇 从“维宪”到“违宪”?


同时,最新出版的《周刊文春》以“日本会议”强烈反对天皇‘生前退位’为题,声称这个拥有包括安倍在内的16名内阁成员、3.8万多名会员的日本右翼团体认为明仁天皇执意“生前退位”是“对国体的破坏”,是“对宪法的一种破坏”。也就是说,本来站在“维宪”立场的天皇,很可能因为“生前退位”成为一位“违宪天皇”。不难理解,本打算废掉或改掉第九条的日本右派们突然发现前八条关于天皇的条文都得修改,而这将占据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相关人士的精力,其中哪一条改起来都不比第九条容易,甚至更难因为关于天皇的哪一条改起来都有可能引起右派的分裂。

去年二战结束70周年纪念仪式上,明仁天皇发表讲演时使用“深刻忏悔”这一词汇,在他看来日本未来最重要的就是铭记和理解那场战争。去年12月,82岁生日时他还对二战中遭受苦难者致敬。他的表态和举动被看作是支持日本和平主义,而日本当下民族主义崛起尤其是银发民族主义的盛行正在威胁着以战后宪法为标志的和平主义。


明仁天皇与中国的那些事儿


1: 明仁天皇是中日两国交往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访问过中国的日本天皇。


2:明仁天皇性情平和,年青时好奇心强烈喜欢尝试各种菜品而中年以后偏爱中国菜。


3:明仁天皇的年号“平成”出自中国《尚书 大禹谟》: 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4: 明仁天皇对中国历史文化很有兴趣,曾表示要了解日本文化就应该先了解中国文化。

明仁天皇访华

退位后的明仁太上皇除了能和身体弱过他的美智子太上皇后安享晚年外,还能给现任天皇提供“援护射击”(侧面支援)。参照日本历史,有时天皇退位也是为了掌权。在现代的语境下可以解读为对日本国民的凝聚力不弱反强,更有发言权和影响力了。一个天皇加一个太上皇,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力比起以前可以说加了一倍。

不过,左派的日本每日新闻山田编辑也在反思:1920年代末,大正病弱,以牧野为首的重臣们拥立幼年裕仁为摄政。年幼的摄政和病帝,毫无疑问给当时的政治斗争火上浇了油,所以后来牧野死于右翼的暗杀,而日本则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所以他担忧皇位交接期间政治和经济都极有可能出现变动,造成社会不安或流动化的政治经济态势。不过,我相信现在的明仁和德仁对此已经思考再三,应该不会重蹈当年的覆辙。


(本文特约撰稿:横滨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刘庆彬;编辑:顾昉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